今天,徐州為她們塑像!

2018-02-27 徐州發(fā)布 徐州發(fā)布 徐州發(fā)布


珠山西麓

云龍湖畔

好人園里

有一種精神長存徐州!

為百姓塑像

為好人立傳

立下永久道德標桿。



2018年2月27日

以城市的名義

徐州為兩位好人塑像!



夫家7年間連出四次喪事,全家陷入絕望時,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擔,靠打零工維持生計。


20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年邁的婆婆,撫養(yǎng)自己和已故哥家6個未成年孩子考上大學,用大愛闡釋孝老愛親的真諦。


她的家庭榮獲“全國文明家庭”稱號,她曾榮獲 “中國好人”、“江蘇省道德模范”等榮譽稱號。



她是張景宏,沛縣魏廟衛(wèi)生院職工。




1994年,她的長子確診患神經性耳聾,歷經5年時間,她通過自學、鉆研、練習,教會了兒子發(fā)音、說話。


2002年,她創(chuàng)辦了蘇北首家學齡前寄宿制聾兒康復中心,以一種博愛的胸懷,讓來自蘇魯豫皖四省的400名聾幼兒,在這里通過康復訓練走進了有聲世界。



她是潘穎,邳州市聾兒康復中心創(chuàng)辦人。




走在好人的雕塑間:

她是張公蘭,64載如一日,侍奉高位截癱的婆婆;

他是杜長勝,變賣家產,打了5年零工,為亡子償還百萬巨款;

他是張廣之,為鄉(xiāng)親擺渡20年,又用盡積蓄為村民修路修橋;

……


好人園里,24座豐碑有限地記錄著這座城的“好人”,而好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……


他們的心里裝著使命,衣襟沾滿星光。

他們的日子清貧寡淡,道德千金可量。

平凡的崗位,及他人之需。

內心的善舉,化作平日庸常。


身邊的這些普通人,用無言的身體力行,詮釋什么是大義善舉,堅定而充滿力量。



徐州好人,其實無關于榮譽與豐碑,記錄的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。


拋開各種教義與標準,相信這些善舉的原點永遠都是樸素而簡單的。


相比這些道德楷模,同為常人的你我或許多少感到觸之不及。


不要緊,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:善待自己的父母,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,對弱者常懷柔軟之心,對困難的人常伸助人之手,小的行動就能讓善的種子慢慢生長,并成為我們個人修養(yǎng)的組成,和諧家風的傳承。


善,是健康社會運行的動能,是公民社會中,個人進行道德選擇的標尺。


做一名好人,不是給社會的承諾,而是給我自己的交代。



秀麗的珠山西麓,

24組雕像銘記24名徐州好人的故事。

塑的是像,立的是心,刻的是字,說的是情。

一個善舉,拉長了時光;

一個信念,支撐了人生;

一個名字,溫暖了全城。




文字:文佳

攝影:齊浩

編輯:劉媛